在个体工商户服装店工作,未签劳动合同本就缺乏保障,遭遇工伤更是维权举步维艰。近日河南光法律师事务所李林霏律师团队办理的一起案件中,当事人入职服装店从事广告安装,未签合同却从2米脚手架摔落致多处骨折。店主拒绝赔偿,当事人陷入绝境。好在律师及时介入,成为维权关键。
当事人党先生入职一家个体工商户性质的服装店,负责广告安装工作。入职时并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。某天,党先生按照店主安排,前往一家理发店修订门头。作业时,他站在2层高的脚手架上,店主未提供任何安全防护设备,也未安排人员协助防护。意外突然发生,脚手架晃动导致党先生不慎摔落,被紧急送往医院,经诊断为右肱骨大结节骨折、胸背部外伤,胸12椎体楔形变、多处皮肤擦伤。
住院治疗期间,医疗费迅速累积,而店主仅支付了少量费用后便不愿再承担责任。躺在床上动弹不得的党先生,看着高额的医疗费和店主的冷漠态度,陷入了绝望。他深知,没有劳动合同,要证明自己是工伤难如登天,但为了后续治疗和生活保障,他必须维权。在朋友的推荐下,党先生找到了李林霏律师团队,委托团队律师处理此案。李律师团队接手案件后,首先明确了工伤维权的核心前提——确认劳动关系。而党先生并未与服装店签订劳动合同,更关键的是,工伤认定有严格的时效限制,若超过1年未申请,当事人将丧失工伤认定的权利。面对这种情况,李律师团队第一时间梳理案件脉络,随即前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交工伤认定申请的备案登记,成功锁定工伤认定时效,为后续维权争取了关键时间。随后,李律师团队制定了详细的证据收集方案,指导党先生从多方面挖掘证据。
考虑到店主通过微信向党先生支付工资,李律师重点指导党先生整理微信支付交易记录,从数百条交易记录中筛选出店主每月固定时间支付的款项,结合党先生的工作记录、与店主的聊天记录,初步构建了工资支付的证据链。此外,李律师团队还收集了党先生的工作成果,如广告安装现场照片、设计草图、与店主沟通工作的录音等证据,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条,为确认劳动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证据收集完毕后,李律师团队立即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,请求确认党先生与该服装店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。仲裁过程中,李律师沉着应对,从劳动关系的核心特征——“管理与被管理”入手,逐一质证:提交的微信聊天记录显示,店主长期向党先生安排工作任务,对其工作时间、工作内容有明确要求;工资支付记录显示,店主每月固定支付工资,并非按“临时帮工”的单次服务结算。后通过一审和二审,李律师逻辑清晰的质证和论证,让仲裁庭充分认可了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事实,最终裁决确认党先生与该服装店存在事实劳动关系。劳动关系确认后,李律师团队立即协助党先生向人社局补充工伤认定材料。凭借扎实的证据和清晰的法律依据,人社局很快作出工伤认定决定书,认定党先生所受伤害为工伤。随后,李律师又指导党先生申请了劳动能力鉴定。拿到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后,李律师团队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工伤待遇仲裁,要求服装店支付医疗费、一次性伤残补助金、一次性医疗补助金、一次性就业补助金、停工留薪期工资等各项费用。仲裁庭审理后,支持了党先生的大部分仲裁请求,裁决服装店支付相应赔偿。
出乎意料的是,服装店再次不服裁决,向法院提起诉讼。此时,党先生已历经多次诉讼,身心俱疲,希望能尽快拿到赔偿款用于后续康复治疗。李律师充分考虑党先生的诉求,在法院主持调解过程中,一方面向店主释明法律风险:若法院判决,店主除需支付赔偿款外,还需承担诉讼费用,且若拒不履行判决,还可能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;另一方面,结合党先生的实际损失和康复需求,与店主协商赔偿金额。经过多轮沟通,双方最终达成一致调解意见。党先生对于案件结果非常满意,并表示李律师团队从一开始备案锁定时效,到收集证据、打官司确认劳动关系,再到后面的工伤认定和调解,每一步都考虑得很周到。李律师指出,本案是典型的个体工商户无合同工伤维权案件,这类案件的核心难点在于事实劳动关系的确认。实践中,很多个体工商户为降低成本,不与员工签合同、不缴社保,一旦发生工伤,往往会否认劳动关系逃避责任。在此提醒劳动者:入职后务必要求签订书面劳动合同,若单位拒绝,要注意留存工资支付记录、工作证、考勤记录、聊天记录等证据,为可能的维权保留依据。发生工伤后,要在1年内及时申请工伤认定,避免错过时效。若遇到维权困难,建议尽早委托专业律师介入,律师可通过专业的证据收集、法律论证和程序把控,最大限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。同时,也提醒个体工商户经营者,要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、缴纳社保,落实安全防护措施,这既是法律义务,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。